二二八紀念活動:<海的彼端> 電影放映會

為了紀念二二八,KITA 和匹茲堡的幾個團體共同舉辦了一場電影放映會,邀請在匹茲堡的朋友來看紀錄片 <海的彼端>,一起思考臺灣人的認同,和匹茲堡的朋友分享二二八的意義,推進轉型正義,共同守護臺灣的未來。

KITA 會長 Sabrina 為放映會開場的時候,分享了她的阿公的故事。Sabrina的阿公是一位國小美術老師,她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在放暑假時,回鄉下的阿公阿婆家住;夏日的晚上,她會和阿公一起在電視上看 Bob Ross 「畫一棵快樂的小樹」。她的阿公是客家人,母語是客家話,但是因為他在日治時期出生,所以在學校必須學說日語。

這是Sabrina的阿公第一次學了母語之外的語言 - 日語;這也是紀錄片<海的彼端> 裡面的農工夫妻為生存移民到日本沖繩八重山群島的石垣島的時代背景。

1949年,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內戰戰敗撤退來臺之後,因為許多跟隨中國國民黨的難民眷屬需要工作,外公的教職也就因此受到威脅。

「學校告訴阿公,如果沒有在幾個月內學會用華語教書,阿公就會失去他的工作。」Sabrina 說。

Sabrina的阿公被迫要在幾個月內學會他的第三語言 — 華語,時空背景正是起於78年前的二二八大屠殺的那一刻開始,因為中國國民黨想要擴展其權利並控制殖民地臺灣、掠奪臺灣的資源並抹除面對專制暴力執言仗義的臺灣人、語言、與記憶。

「所以今天我們邀請大家一起佩戴這個白色百合胸章,紀念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和那一天之後將近45年殘暴的政治迫害和國家暴力。」Sabrina 說。

百合象徵的純潔、自由、堅忍的生命力,與會者配戴這個白色百合胸章來紀念二二八事件還有後續直到九零年代的國家暴力和政治壓迫。我們在此特別感謝北美婦女會 NATWA 提供二二八百合胸章!

我們也非常高興能請到北卡羅來納大學人類學系的博士候選人謝竹雯參與映後座談,竹雯的研究興趣涵蓋軍事、社會運動、民族主義、帝國、日本與沖繩。她的碩士論文《Resistance for Peace》探討沖繩人如何以及為何堅持以和平方式抗議美軍與日本政府。這項研究發展成她目前的計畫,旨在理解日本本土鄰近美軍基地的社區,在美軍全球部署與美日同盟變遷的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竹雯從田野調查帶來的觀點為紀錄片映後關於海外臺灣人和臺美人家族認同的討論帶來深度。

感謝匹茲堡哲學星期五、超越民主影展、匹茲堡臺灣學生會、Taiwan Aloha共同舉辦這個放映會。

期待以後的活動能有你的參與!

Next
Next

鏡新聞:1970年代迄今 用棒球讓世界看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