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

KITA Foundation 團隊是一群在匹茲堡求學或工作的臺灣人,因緣際會來到當年民主前輩羅福全、毛清芬、蔡正隆、葉明霞不畏威權而成立匹茲堡臺灣同鄉會的這個城市。

我們受到胡民祥老師的鄉土文學啟發,從很深切又私密的角度看見另一個面向的陳文成,是當年熱血地找臺灣學生吃飯打球和為了臺灣民主而組織、運動、倡議的行動主義者;於是我們抓住這個緣份,一起建造臺灣移民的口述史。

  • Lâu Yū-Kî | 劉又齊

    President
    Sabrina Yow-chyi Liu
    she/her

    劉又齊是臺北人,2007年到美國匹茲堡求學,有超過一半的客家人血統,但是除了小時候的客語演講比賽演講稿之外,不會講客家話,人生臺語最流利的時期是在匹茲堡念研究所的時候,身為失語的中華民國殖民教育產物,很想盡一己之力紀錄匹茲堡臺灣人的歷史。

    從小向爸爸學靜態攝影,現在為了這部紀錄片自學動態攝影。

    2014年開始在United Steelworkers工會工作,2017年起擔任亞太裔美國勞工聯盟(Asian Pacific American Labor Alliance, APALA) 理事,2019年成立 APALA 匹茲堡分會,致力於提升移民和勞工權益。

  • Tshuà Sù-Tîng | 蔡思亭

    Vice-President
    Sih-Ting Cai, PhD
    she/her

    蔡思亭,板橋人。童年的許多時光都是在阿嬤家度過,學習台語主要是透過每天中午撥出的「天天開心」以及晚上的「楊麗花歌仔戲」。

    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台語「袂輾轉」,與祖父母的相處常帶來誤解與隔閡。這樣的世代斷層成為思亭投身KITA的主要原因,希望找回遺失的故事和錯過的記憶,透過促進對話和增進了解,讓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我與彼此,讓我們成為我們。

    思亭的本業專注於健康政策的研究,透過醫療保險與政策改革,致力於創建一個 「老者安之、少者懷之」的社會。

  • Lîm Gî-Lîng | 林宜羚

    VP of Development
    Lucy Lin, PhD
    she/her

    臺灣人,Lucy 從小在臺灣各地成長,無法定位自己屬於哪座城市,然父親來自臺南,母親來自桃園。小時候,父母為了培養她的「標準國語」,在家中只說華語,這使得臺語成為她的第三語言(華語、英語、臺語)。出國後,才開始練習臺語。有一次在廈門的傳統市場,她驚訝地發現自己成為少數能用當地方言與當地人交流的「觀光客」。

    在美國攻讀人類學與考古學博士期間,對附近長者公寓的華人住戶產生了興趣,於是利用課餘時間研究亞裔和華裔美國人的歷史。她堅信口述歷史與考古學具有同等的價值,是官方記錄之外最重要的當代人類歷史記憶之一,也希望能記錄自己所居住城市的臺美人口述史。搬到匹茲堡後,Lucy 遇到了一群有相同興趣的朋友,於是共同創立了 KITA Foundation。

  • Kang Bēng-Sûn | 江孟純

    Secretary-Treasurer
    Mengchun Chiang, PhD
    she/her

    江孟純是臺中人,臺大心理系畢業後到美國留學,住在美國的年份就快要超過住在臺灣的時間、一年回臺灣兩次。英文說得比臺語好,雖然長大的時候家裡長輩都說臺語。

    孟純擁有美國賓州與麻州的臨床心理師執照、並提供臨床諮詢與督導。孟純特別熱衷與大家討論交織性自我認同、心理健康等相關議題。

    孟純深信,轉型正義與臺灣人集體的身心安適不可分割。期待可以和 KITA 透過說故事、一起記得人在不同時代下的生活點滴,作夥照顧世世代代的臺灣/臺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