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名
許多人對小學美勞課的印象是母親節賀卡、交通安全宣導海報、與各式各樣的班際競賽,那是個有趣但點到為止的經驗;可惜,國高中的美術課因為升學的需求,經常被改成自習或者各式模擬考,我們的繪畫與創作空間從半開畫紙被壓縮到到課本段落與段落、文字與書本邊緣間的空白處,僅存的美術課節數成為一種升學競爭壓力中的喘息,或是另一種讓人不知怎麼下筆的作業壓力。
本次講者之一的劉癸蓉老師,是雄女美術老師。他推動的「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旨在鼓勵、引導學生與社區以繪畫探索、記錄與呈現生命故事,集合眾人刻畫其家庭成員的畫像,一筆一劃地將島嶼內存在的各種人際關係拼湊出來。
隨著台灣社會開放、歷史檔案解密,白色恐佈、威權時期下的迫害跟抗爭逐漸浮出檯面,台灣人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療傷。北美的台灣人社群在民主化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次的另一群講者為 KITA Foundation 的兩位成員劉又齊與蔡思亭,他們以創作素人的角度出發,規劃與拍攝 1970 - 1990 台美人社群的紀錄片,希望藉由口述記憶及影像來將一段段不存在於國家史書的社群歷史重建起來。
活動中除了講座分享以外,有影片觀賞跟靜態展覽,KITA 團隊會分享他們紀錄片的 WIP 影片。劉癸蓉也將陳列他台灣過去十年中的學生創作,分享在學校、公司、社區中心各種場域的創作案例給在場的觀眾。
活動 speakers
講座一|〈你的故事,咱的記憶〉
講者群
劉又齊|任職於 United Steelworkers 工會,Asian Pacific American Labor Alliance 匹茲堡分會創辦人
蔡思亭|Postdoctoral Fellow @O'Neill School of Public & Environmental Affairs - Indiana
曾經是鋼鐵重鎮的美國賓州匹茲堡和台灣的民主化有什麼關聯?KITA 的這幾個臺灣人又為什麼會想要開始一個臺灣移民的口述史計畫?威廉波特少棒賽,你知道曾經場外有過打架事件嗎?
講座二
劉癸蓉|高雄女中美術老師
台灣新型態的藝術教育如何鼓勵非科班學生創作?如何降低繪畫的門檻,激發自我表達跟深化家庭關係?升學體系的高中,美術老師如何將生命教育、社區營造結合藝術教育?
活動主辦單位:紐約哲學星期五
活動協辦單位:紐澤西台灣同鄉會、KITA Foundation
時間:9/21 (Sat.) 2:30 PM
地點:440 Lafayette St, Room 3D, New York (Near Astor Place)